讲365备用台湾,看历史知识,尽在讲历史网

老人沉迷购买保健品 多是三无产品

来源:讲历史2017-10-09 09:05:45责编:桂婷人气:
字号:小号|大号
【内容导读】在朝阳区双桥中路附近,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,门脸儿不大,吸引着老年人乐此不疲地来这里“治疗”或者购买保健品。读者张先生的父母也是其中的一员…

在朝阳区双桥中路附近,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,门脸儿不大,吸引着老年人乐此不疲地来这里“治疗”或者购买保健品。读者张先生的父母也是其中的一员,这几日,两位老人买了一款名为“韩国松针浓缩抽出液”的保健品,而且已经吃了大半。看着父母沉迷其中,张先生十分担心。

张先生的父母住在双桥中路附近,二老已经七十岁了。张先生说,从两三年前开始,父母成了这家店里的常客。“一开始是各种保健器材,什么磁石床垫、按摩仪。”张先生的父母退休工资不高,老两口平时也很节俭,但是在养生保健上却非常舍得花钱。“一张磁石床垫一万多块钱,两人也没跟我们商量就往家里搬,不让买还跟家人怄气。”让张先生担心的是,最近二老又迷上了一款名为“韩国松针浓缩抽出液”的保健品,每盒售价一千多元,而且已经吃了大半。

老人沉迷购买保健品多是三无产品

昨天下午,记者找到了这家保健品专卖店,店面并不起眼。记者推开玻璃门看到,一名老人正在使用足底按摩器。店铺的老板是一对夫妻,当他们得知记者想购买保健仪器时却表示:“你先来试试,然后再买。”记者环顾四周,没有发现营业执照,只有一个简陋的柜台和几把凳子。在屋子里铺着石头垫子的床上,还坐着一名老人。他们热情地招呼记者:“可管用了,赶紧来试试吧。”

对于这种“韩国松针浓缩抽出液”,店铺老板说它既可外敷也能内服。“能治疗哮喘、湿疹,你看我这里有用户的反馈信息。”看到记者有些动心,店老板拿出了一张不到A4纸一半大小的硬纸片,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用户的名字和他们对产品的评价。随后,店老板还给记者找出产品包装盒,记者注意到,包装盒上只有一段韩文和中文的介绍。但是,当记者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,并没有查找到该产品的相关信息。尽管如此,来店里购物的老人们却相信这款保健品的“神奇功效”。

“我在网上根本查不到这东西的来历,吃着能让人放心吗?”张先生向记者诉苦说,父母听不进去劝,只要家人一开口,两位老人就发火。现在,买回来的保健品已经吃掉了大半盒。记者在采访时也注意到,来店里的几乎都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。看到记者感兴趣的样子,这些老人还会帮着老板极力劝说:“买点吧,用着可好了。”店老板坦言,光顾店里的几乎都是住在附近的老年人。张先生对此很无奈:“老人本身就没有什么钱,平时买个菜还因为一毛两毛的和菜贩磨上半天嘴皮子,但他们在保健品的问题上,就像吃了迷魂药,大把大把往里扔钱,万一要是吃下有害的东西,这不是太坑人了吗?!”

链接老年人"痴迷"保健品怀疑自己被骗又忍不住去买

上百位老人在听保健品讲座

东南网-海峡导报5月6日讯(本网记者陈捷林芃香卉辉实习生林宏达文/图)76岁的吴阿婆,6年来花了11万元买老年人保健品,却未见效果……

80岁的潘阿婆每天凌晨4点多就出门,和老伴一起去参加保健品讲座,几年来风雨无阻……

还有中华街道的陈阿婆,每月3000元的收入,大部分都用于买保健品,子女反对她买,她还威胁要为此和儿子“断绝母子关系”……

这些平日节俭的老人,为何一掷千金痴迷购买养生保健产品?究竟是什么原因,让老人们如此“疯狂”?

“情感营销”提供“无微不至的关怀”

陈阿婆月收入约3000元,省吃俭用的她,每月花费仅几百元,剩下的钱几乎全用于购买保健品。

阿婆家住中华街道,她的老伴已去世多年,孙辈或在北方念书,或出国,虽然子女均在厦门,但终日在外忙碌,难得回来看望她。她说:“我把听讲座当做老人聚会,比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家发呆要强。”

离开冷清的家,陈阿婆在组织方处得到的是“无微不至的关怀”。“‘老师’把我们当做自己的父母一样,天天嘘寒问暖,反复叮嘱我们要按时吃饭睡觉,身体稍有不适就要检查。”

陈阿婆说:“有一次,‘老师’说他的母亲过生日,特地给我们发礼物,说我们就是他的父母,听得我心里暖烘烘的。”

用甜言蜜语让老人们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,很多销售人员因此取得了老人的信任。针对当下社会的“空巢老人”现象,组织方利用老人因子女不常在身边所引起的空虚、失落,组织讲座、聚会,大打“亲情牌”,从而掏空老人的口袋。

除了“情感营销”,面对老人的生活习惯,商家还开发出各种各样的“诱销”方式。他们在社区里发展老人来做产品的“托儿”,建立“社区营销网络”,通过熟人发展熟人的模式来进行传播。

历史解密战史风云野史秘闻风云人物文史百科